站长资讯网
最全最丰富的资讯网站

马蜂窝数据造假 揭开旅游业乱象一角

  马蜂窝数据造假 揭开旅游业乱象一角

  ■本报记者 王潇雨 黄兴利

  在经过今年世界杯一个不太令人愉悦的“病毒式”广告使得知名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之后,旅游资讯聚合网站马蜂窝的“名声”因为被自媒体账号揭露数据造假而在10月下旬迅速变得路人皆知。

  对于一家长期以“小而美”形象立足的旅游垂直门户,品牌影响力迅速扩大显然对流量背后的生意布局更有裨益,但以这样的方式“火”起来显然不是马蜂窝愿意看到的。

  于是,一纸诉状,引发此次事端的自媒体作者丁子荃(“梓泉”自媒体账号运营着)与此次“揭黑”的技术提供方深圳市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下称乎睿数据)在发布引起巨大影响力的文章第二天就被马蜂窝以名誉侵权告上了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

  “没能打中马蜂窝的‘七寸’”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马蜂窝网线首页下方,“向崇尚自由的加勒比海盗致敬!”这句话被放在正中显著位置,据说这句话来源于早期一次线下活动,代表着一群热爱旅行的人们崇尚自由和无拘无束生活的心声,但如今看来格外自由略显黯淡,“海盗”却显得分外刺眼。

  由于事发的时间节点临近马蜂窝新一轮融资,因此虽然丁子荃公开声明此次“捅马蜂窝”的行为仅仅是源于一个偶然,但整个事件依然还是显出了十足的阴谋论味道,《华夏时报》记者接触到的多位旅游业内人士以及马蜂窝方面的人士都坚信此事绝非偶然,“一定有幕后黑手”“是一次有组织的恶意行为”。

  马蜂窝联合创始人陈罡在10月23日举行的“圣地巡礼”发布会上也公开表示,外界对于此次数据造假问题“过于夸大”,实际上远远没有那篇将其引入舆论漩涡的《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文章所描述的那样严重。

  “与其说马蜂窝是被资本裹挟做了‘全行业都在做的事’,不如说是他们在追求扩张的过程中已经忘记了自己在行业里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位与马蜂窝有业务合作的旅游行业供应商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马蜂窝一直以来的口号‘旅行前,先上马蜂窝’,明显可以看出他们针对的是出行前的市场,比如攻略、游记和景点推荐,但这次被人指出数据作假的重灾区却是酒店和餐饮点评,有多少人用马蜂窝是为了看这些?”

  “假设是竞争对手所为,也没有能够打中马蜂窝的‘七寸’。”深圳市自驾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旭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内容早已经不是马蜂窝的核心,通过导流达成交易才是他们目前商业模式的核心,马蜂窝从上一轮融资开始就不再讲内容的故事,而是主要强调对目的地的导流、交易的这块,而且也在通过力捧一些第三方合作伙伴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体系。”

  马蜂窝通过在攻略游记等页面为用户推荐目的地机票、酒店、门票等产品来实现流量的变现,同时通过旅游众包产品介入到一些目的地的旅游服务业务中,同时还有电商业务通过代销一些数码产品、居家日用、旅游度假等单品。这些是他们目前商业模式的核心,而且从UGC介入到这一步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转型,这也是为什么估值水涨船高的主要原因。

  然而“一夜成名”于数据作假的“指控”之后,马蜂窝的融资前景乃至未来的发展路径将受到怎样的影响也开始蒙上一层阴影。

  在一位旅游社区运营资深人士看来,“马蜂窝从内容聚合转型到社区电商还是很成功的,但还没能够打造完成一个闭环,所以短期来看融资可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长期看来其内容和资讯客观真实的形象显然已经受到损害,再加上此次事件在内部管理上暴露出的一些弱点,所以其最终的走向取决于这个事件最终如何来处理,以及后续的补短板,特别是在运营上的短板。”

  行业数据乱象

  丁子荃的文章中提到,根据乎睿数据的分析,“马蜂窝上有7454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人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其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尽管承认数据造假,但马蜂窝也以“点评数据在网站所提供的资讯数据中所占比例极少”为说辞为自身辩解,而同时也有很多旅游及互联网相关从业者在发表对此事的看法时坦言“爬虫互扒点评数据在业内是普遍现象”“不仅仅只有马蜂窝一家这么做”。

  “点评数据造假确实是一种现象,特别是一些新的平台启动初期,几乎只能靠这样的方式来打开局面,但马蜂窝这次被人‘抓包’更多问题是体现在其运营能力薄弱,以及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前述供应商表示,“比如文章中还提到但是被忽略的抽奖造假问题,以及我在日常与他们的业务对接中发现的一些乱象,都显示出企业内控不足。”

  但正如丁子荃在得知自己被起诉后发布的回应中所表述的观点:不能因为大家都在做,就说明这么做是对的。

  实际上,旅游行业一直是数据造假的重灾区,此前就有自媒体连续发文揭露行业KOL通过刷点击量和转发、点赞等方式提升自己原创内容的数据,并以此从合作的旅游局、酒店以及航空公司等旅游行业上下游供应商处获利的行为。

  甚至曾经有人专门撰文揭示如何将一个社交媒体账号从0开始通过与互联网“黑产”合作打造成KOL大号,从而从各种活动和广告中获得收益,“早期只需要很低的成本就能制造出‘网红’,接一个广告单子就能回本。”

  更有甚者在于,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之下,一些原本安心做内容而实打实成为KOL的从业者也逐渐被卷入到数据造假的操作中,按照一位曾经“刷数据”的旅游网红的说法:“当大家都在刷数据的时候,你要是不刷很快就被淘汰了,内容做得再好没有好看的数据帮衬也很难显出来,这就是大部分人都‘下水’的原因。”

  “马蜂窝这次事件不管结果如何,如果能让旅游行业长期大规模造假的风气得到一些抑制,让更多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和从业者成为主流声音,对行业来说将是幸事。”前述供应商如是说。

赞(0)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