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资讯网
最全最丰富的资讯网站

国家地震局:建设一流数据中心 推动事业转型升级

将、等新技术与地震数据相融合,已成为推动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地震数据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国家地震数据灾备中心借力信息化技术优势,全力保障国家地震数据安全。

“十三五”期间,中国地震局大力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以下简称二测中心)审时度势,紧抓机遇,着力打破原有“烟囱式”的数据管理模式,对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建成了国家地震数据灾备中心(简称灾备中心),实现了对地震数据的科学化、可视化、规范化管理。2017年灾备中心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地震数据成为二测中心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紧跟时代步伐 保障数据安全

随着大数据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日益成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手段不断更新升级,为解决海量数据的高效存储管理,突破地震行业特有的数据密集型、计算密集型、高并发访问、时空密集型的瓶颈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但是数据资源分散存储、业务生产各自为阵的管理及数据共享程度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制约着数据服务保障的效率和质量,不利于全局优势资源整合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在此背景下,二测中心直面挑战,科学决策,于2014年确立国家地震数据灾备中心建设,旨在建设一个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地震科学数据异地备份中心,实现国家测震、前兆和应急等地震数据的异地灾备,实现地震信息服务骨干网站业务连续性的异地容灾和均衡负载,极大提高地震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在面对严重自然灾害时仍然可以不间断地为社会提供地震速报和信息发布,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精心组织实施 确保建设质量

项目定位于打造国内一流、支撑全国地震科研业务的高水平。按照“顶层设计、统筹内外、分步实施、共享开放”的建设思路,经过充分调研,确定了整体建设规划。机房建设按照国标最高等级A级设计,充分考虑未来功能延展,采用模块化和功能分区设计,使各分区既协调统一,又互相独立,最大化利用空间。采用国际国内一流品牌,采用最新模块化机房技术,引入行级制冷等最新绿色机房理念和技术手段,创新机房建设模式,力争把项目做成优质工程和亮点工程。2017年8月,灾备中心基础环境工程完成,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主要包括数据中心机房基础环境和应用示范区建设两部分内容。

国家地震局:建设一流数据中心 推动事业转型升级

管理平台界面

立足边建边用 提升数据服务

项目坚持“共建共享、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地震系统内外用户的云服务,尽早发挥建设效益。项目以构建“存、算、聚、用”的基础业务能力为出发点,建设统一的云平台,整合IT基础设施资源,构建共享资源池,初步实现了全局存储资源、计算资源、数据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弹性配置。

灾备中心承担国家地震数据安全备份任务,采用的大数据分布技术实现了海量地震数据异地备份存储与检索,整合了网络、存储和计算资源,可满足不断增长的地震数据在线存储,具有CPU核数达到2716个,内存容量达到24.8TB。联合其他地震数据分布式中心共同加快地震大数据和云计算应用发展,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已为行业内外30多家单位提供高效快捷的云计算服务。

聚焦转型升级 赋能数据应用

灾备中心运行以来,不断整合数据,发挥海量数据资源效益,以技术驱动引领转型升级。当前,大数据中心在“提升聚合力,推进信息化”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目前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测中心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强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地震数据的融合创新,服务地震科研监测、开展业务应用的模式和途径探索,推动地震系统数据资源的汇聚、统筹和共享,以及数据质量在线评价,加大地震大数据应用和产品产出,切实发挥地震数据的潜在价值。

为深入贯彻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深化局属单位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二测中心聚焦全国地震监测信息获取、存储备份、质量监控和共享服务,尽快实现由监测中心向数据中心的转型升级。目前,地震大数据应用与服务中心云计算能力建设项目稳步实施,项目扩建机房210平米,扩建云计算平台(1700CPU核),存储新增2PB以上。国家地震数据灾备中心箱式变电站增容及双电源改造工程的实施将为大数据中心建设运维提供安全可靠的供电保障。

下一步,二测中心将以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大数据中心资源优势,紧密围绕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需求,以构建海量数据管理、快速数据处理、数据质量评价和信息服务为方向,充分发挥地震大数据中心创新主体作用,以服务创新带动技术创新,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多层次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慧化地震数据服务。

延伸阅读:

赞(0)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