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资讯网
最全最丰富的资讯网站

印象笔记CEO唐毅:独立重组后17个月的顺境和难题

印象笔记CEO唐毅:独立重组后17个月的顺境和难题

文 | 搜狐科技 尹莉娜

“功能多,也不一定交互复杂。这就要从产品的广度和深度两个层次去思考问题。为了避免功能的堆砌,在产品的上层,要让它变得宽一点、薄一点,在下层我们要挖深,让它变得在交互很顺畅的情况下,功能很完整、强大。”印象笔记CEO唐毅这样描述他对印象笔记产品未来形态的理解。

经过了一年多的本土化运营,印象笔记仍处在快速迭代期。Markdown编辑器、印象笔、图片OCR、密码锁、微信文档保存……印象笔记用比以往快几倍的速度上线了更多的新功能和新产品。2018年6月6日,印象笔记宣布完成重组,作为Evernote在中国运营了6年的品牌,印象笔记成为了由中方控股的中美合资独立运营实体,并获得了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首轮数亿元人民币投资。

外资企业的生长背景、拥有自主决策权的中国运营团队、引入风险投资,印象笔记“三足鼎立”的局面,是许多外资企业入华后没能想到或做到的聪明做法。

在大多数外企将败走中国市场归咎于总部的低效和掣肘时,印象笔记中方控股的资本结构,也决定了更多本土化的决策能够顺利通过。虽然,“我们(印象笔记)的很多事情是全票通过的。”印象笔记CEO唐毅对搜狐科技表示。

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均等股权分配和大多数决策需要三方同意的规则,也让每个权利主体都有了一票否决权,这也是公司风险所在。马化腾曾在点评ofo小黄车的失败时就曾提到了veto right(投票否决权),直指正是创始团队与战略投资方之间因权力角逐而导致公司陷入停摆。

但对于印象笔记来说,这显然并不是需要担心的问题。唐毅对搜狐科技表示,印象笔记的“董事会职能、效能非常好”。而且,正是由于三方在“基本工作风格上的完全一致”,所以印象笔记的发展速度甚至“比想象得更快一点”。

“用户在用手投票,用钱包投票,也在用声音投票。”唐毅每天都会用这三个维度的“票数”来衡量印象笔记的整体表现。数据表现上,用户的注册、下载、留存、活跃以及内容产生的数量,笔记的质量,参与笔记大赛内容创作的速度都纳入了考量,并拥有不错的表现;在用钱包投票上,留存度、转化率、客单价、每年注册用户第二年的续费表现也都非常好;而在用声音投票方面,印象笔记也会非常关注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声音,尽管会有质疑,“但支持的多于反对的,肯定的多于否定的,而且随着功能的推出,可以看出用户对印象笔记抱有了更多期待。”

“原来的目标不断被超越,但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唐毅对搜狐科技表示。

除此之外,唐毅还向搜狐科技透露了未来的发展计划——不远的将来,印象笔记将推出内容分享平台。“我们不希望举大旗说做知识付费或者内容共享,但这确实是十数亿条优质笔记、几十亿的图片所积累的、顺其自然的结果。”

他用“少一些消费,多一些知识”来形容这个平台和小红书的区别,又用“少一些问答,多一些干货”来描述它和知乎的差异。“平台上将会分享的是心得体会,是用户自己愿意分享的知识,你可以假想,比如说‘沈南鹏的投资笔记’。”

若内容平台在未来成功上线,印象笔记也将补齐并明确了所有的三个战略方向,即个人工具、企业工具、内容平台。除此之外,印象笔记也确定了两个支持性策略,一个是物理性产品印象笔,另一个是课程级教育。“印象笔推出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在虚拟交互中还是无法摆脱物理世界,并也不是所有的场合都是适合电子输入的,大量的印象笔记的用户是有需求的。”

以下为采访摘录(经整理):

搜狐科技:“三足鼎力”的模式不会出现权利的相互制衡和掣肘吗?

唐毅:这种模式才不会。因为这个模式是三个股东持股基本上差不多,有些许差别。董事会里面三位各方各出一个,董事会章程里面很多重大决定都是需要全票通过的,同时管理权高度下放给CEO,董事会有正常的监督职能,所以其实没有任何权利(需要)协调。而且,正是因为我们三方之间工作风格上的完全一致,且很专注业务,所以发展速度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再快一点。

搜狐科技:原来的目标是怎么样的?

唐毅:原来目标不断被超越,我们觉得挺好,当然还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或者说路途还很远,而且我们也不把某一节点看成终点。从目前工作成绩来讲,不管是团队的效率,工作的热情,品牌的美誉度以及品牌增值方面,我们的都表现不错。体现在具体数据上,一方面是业务数据超越我们原来预期,另外一方面,良好的用户的口碑也在不断的积累、形成。

搜狐科技:你怎么衡量用户口碑这件事情,它有什么衡量标准吗?

唐毅:我觉得用户会用声音投票,以及会用脚或者说用钱包投票。声音投票(我们)很关注,因为印象笔记这个产品还有很强的社区属性,象亲、象粉、印象大使,我们有很多、很关键的社区群可以第一时间给我们带来用户反馈。功能从上线开始,我们会关注从功能本身上、定位上,到从内涵上,再到从交互上等等方面的评价。社交媒体平台上肯定是有用户满意的声音,也肯定有用户不满的声音,但我们看到第一满意永远多于不满。第二是用户有很多对我们的鼓励和期待,而且是越推出功能,鼓励期待越多。之前大家可能都觉得evernote动作太慢了。

第二点用脚和用钱包投票,这个趋势很明确。注册、下载、留存、活跃以及内容产生的数量,笔记的质量,参与我们笔记大赛内容创作的速度,内容的含量、质量以及用钱包投票,留存度、转化率、客单价、每年注册用户第二年的续费表现,这些方面表现都非常好。

搜狐科技:您刚才说盈利表现和付费用户的表现挺好的,达到了资方的预期吗?

唐毅:我们的共同预期,超越我们的共同预期。

搜狐科技:在快速迭代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功能冗余和缺失之间的平衡?

唐毅:要让老用户越用越有亲切感,但是还要让新用户有熟悉感和温暖感。举例来说,印象笔记用户中,10%的用户使用深度可能是其它90%的很多倍,他往往也是意见领袖,我们要让这10%的人觉得印象笔记非常完整、非常完善、非常专业,一步到位,而大部分90%的用户,产品要做到90%的人觉得很好用、舒服,刚刚好,这需要在做产品上是有相当技巧的。

功能多,也不一定交互复杂。这就要从产品的广度和深度两个层次去思考问题,避免功能的堆砌。在上层方面,让它变得宽一点、薄一点,很舒服、更快、效率更高,在下面我们要挖深,让它变得在交互很顺畅的情况下,功能很完整、强大。而在纵深层面上的探索,就是印象笔记一直所秉承的“第二大脑”的概念。

另外,“用完即止”也是印象笔记避免功能堆砌的思路之一,“用户对功能使用应该是基于流程、基于场景的,(步骤)之间有符合预期的连接和智能性,让人不知不觉当中用得很深。”

搜狐科技:我们对于B端、C端用户的策略分别有什么新的进展?

唐毅:针对刚才说的10%的深度用户,我们最近推出一个收费更高的版,你可以把它当成个人收费终极版,我不觉得我们再会有更高的版本了,这版是专业版。

主要面向的群体是两类专业人士,一类是自我工作要求专业度很高,要求把所有信息储藏和知识管理运用到极致的用户。他们势必是相对小众的,也是对自我管理要求极高的。另外专业版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是能够使得专业人士在不同场景下进行协作,非企业内协作,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工作上的协作,无论是职场人士还是自由职业者。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在C端是要继续进行深挖的,而且这个深挖会影响到B端的策略。如果说C端是个人第二大脑,那么B端就是服务企业,从支持企业内的个人的角度出发。不过,我们不是简单打一个旗号说要做CRM或者实时在线编辑,我们要做的企业场景将是不同的,是以知识管理、提升效率为主的企业场景,这个企业场景现在还不方便讲,不过我可以提一个词,叫决策智能,是辅助企业完成数据管理、数据智能、数据情报,并让企业能够利用这些数据实现决策智能。

搜狐:这就是你们一直所说的“第二大脑”?

唐毅:对,这是企业的“第二大脑”。我们希望不仅仅帮助企业提高效率,还帮助企业做决策,从个人“第二大脑”上来讲,我们又有几个和我们高度相关的核心技术,一个是自然语言处理,一个是多模态的处理,也就是各种不同格式的信息处理。当然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也是另外一点我们很关注的技术。

另外,从整个编辑器下一代革命来讲,我们推出的未来产品叫超级笔记。这是一个雏形,在网页版编辑器上,我们把超级笔记的概念实现了一部分,笔记不再是单一的文字,里面有各种模块组成,模块之间可以互相拖拽,模块之间可以建立连接。

除此之外,我们可能会在比较不远的将来,数月之内会增加另外一部分,就有意思的,不一样的内容的平台性产品,你可以叫它平台性产品,或者你可以说至少叫内容属性的产品。要声明的是,我们不是举大旗说做知识付费或者内容共享。这个战略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毕竟我们有十数亿条笔记,几十亿的图片,综合了大量知识信息、高质量内容,用户也有非常强的内生分享欲望。

搜狐科技:即将推出的平台型产品,我能理解为它有点像小红书或知乎吗?

唐毅:我觉得会比小红书少一些消费、多一些知识,比知乎少一些问答、多一些干货。我们会且一定会区别于所有的平台。我们倒不用拍脑袋说要跟其他平台有什么区别,因为里面的内容就跟其他平台不一样。这个平台上的内容将会是心得体会,自己的知识积累,你可以假想成比如说“沈南鹏的投资笔记”,那是自己记的,没有什么问答,又因为这是干货,所以很多人都愿意看。尽管我认为这个产品形态还在定义当中,推出之前其实我不希望说太多,推的时候会保证比较有意思。

搜狐科技:您觉得一上来哪个话题占比应该比较多?毕竟这是给平台定调的重要因素。

唐毅:从学科来讲,它相对比较平均的一个学科分布,不会以人文为主,也不会以理工为主。

搜狐科技:所以内容平台以及你们最近展出的新产品会在印象笔记未来的整体战略中占据什么位置?

唐毅:这是作为战略里的一个比较重点的布局,即个人工具、企业工具、内容平台,是现在很明确的就是这三个方向,这也是我们过去一年不断思考,听取用户的意见,审视我们的积累和真正能够给用户增值的点,慢慢形成的。另外还有两个支持型的策略形态,但支持形态就一定是支持形态,而不是主形态:一个是物理性产品印象笔,另外一个课程级教育。

印象笔是一个尝试,但这是个既定的方向,有一些虚拟交互就是摆脱不了物理世界的东西。比如说写这个事,大量印象笔用户是有需求的,不是每个场合都适合电子输入的。

关于课程级教育,印象笔记绝不是说变成一家教育公司。最近有些其他声音说企业转化成一家教育企业了,我们不是。我们这个课程级教育有两个行业:一是我们希望课程是和内容、定位密切相关的,就是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效率提升、协作等方向的一个课程。这是用户拉着我们走的,用户说“你有很好的工具,你们告诉我如何更好地管理”。第二,我们的教育策略是更好地服务教育用户、学生、老师、教育机构、教育管理者,教育场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但不是我们自己去做教育,公开课、线上课或者直播课等等,这些都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

搜狐科技:印象笔记一直提出想做首屏应用,想做第二大脑,那您觉得现在的印象笔记达到了第二大脑的第几层?

唐毅:第一层,想向着第二层迈进吧,接近第二层,或者一、二层之间的某一个状态。第一层是记忆,第二层是记忆之后的交流共享,因为我们还是希望交流和共享更加自然、更加自如、更加流畅、更加顺畅、更加针对场景,其实第一层有很多要加强的,除了记忆之外,在关键场合的唤醒、提醒、记忆当中和创造当中的便捷性、自然性、流畅性都要有。我觉得如果非得说几层的话,可能幻想、唤醒、跟决策行为有关的,我们会把它看成第二、第三层的样子,其中的真正的智能判断、决策智能等等可能要到第四层。

所以我觉得我们目前是介于一二层之间,一层要继续加强,二层要突破,三层我们有一些有意思的功能想在三层先推出,就是说总结性的、智能性的、安排性的我们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先推出,比如说你的内容存了又不看,我们怎么让你知道存下内容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也是我们在未来几个月可能想拿出来尝试的东西。

搜狐科技:那您觉得印象笔记现在最急迫的事情是什么?换句话说,您的精力主要放在哪里?

唐毅:我基本上的工作状态是这样的,每天先看看公司的健康情况、用户口碑、现金储备,大家都知道现在是“寒冬”,所以先要看“柴火”。也会看董事会整个策略的方向制定,判断一下我们大家是不是一致的。

然后我再检视一遍自己的策略的相关性,特别是看一下最新产品用户的反馈,人力队形的需求,我们的思考。然后就到你说的最重要的一点,我不想说是执行,因为这不准确。这是个将创造性的思考和执行加在一起的过程,我们内部叫ideation 和execution,你要不断地去创造,因为大方向是清晰的,但是你要问自己比如说“我现在先做一个第三层大脑的事情去尝试呢还是我把第一层大脑更强地加强?”这样的话,中间过程还是要有取舍的。另外,你还是希望能在这个框架下找到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点子,能够革命性地改变用户在某一方面的使用习惯和使用特点,同时又带来巨大的利益。

所以我觉得不断的用户场景,产品特点,技术方向、趋势和能力,在这三点之间的创造性思考是不能停的。所以为什么我不愿意说它仅仅是执行?真不是,因为如果那么简单就好了,不是简单地说只要把执行搞好了就行。

创造性思维还是第一点,第二点是执行和试错,我觉得试错这个事,大家都不要回避,不试怎么知道呢对不对呢?之前我听在外企的朋友讲“我们外企决策三到六个月可能一个审批还下不来,一个产品的计划都列不出来”,他们要用价值观去影响一个定位坚持,坚持到最后也许行也许不行,但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坚持。

如果像硅谷企业那样六个月才尝试一次的话,是特别明显、迭代很慢,(但关键问题是)并不是说迭代慢就一定成功率高,这是两件完全无关的事情。但这其中又有一个辩证性的问题,就是不希望乱试。

所以,创造性思维、研究、决策、执行,然后再回来提供一个反馈的路径、总结、继续创造性思维甚至革命性思维,再判断。这是一个日常的工作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停歇的,是我工作的主弦。但我们没有什么近忧,主要还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相对中远虑上去,真正希望想深,判断出如何才能够一步一步迈上更高的台阶。

赞(0)
分享到: 更多 (0)